本中心潘敏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Environment》上发文
发布时间:2019-12-15        浏览次数:751

中美在北极:理解万岁

(潘敏博士,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亨利·P·亨廷顿博士,阿拉斯加亨廷顿咨询公司主任,北极问题专家)

 

      本文的英文版在国际著名期刊《Environment》上发表(见文后),此中文版为首发。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其《黑暗森林》一书中写道:当一个人遭遇到不知底细的家伙时,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攻击。即使你心存善良,但对方不可能知道你的想法,根据相同的逻辑推理,如果你不先发制人,他也会首先发难。这就是两个陌生人不期而遇的悲惨结局。

尽管中美两国还没有直接发生武装冲突,但二者的关系与刘慈欣的《黑暗森林》中的故事情节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在理解有限、沟通不善的情况下,中国和美国只能猜测对方的想法,并往往做出最坏的假设。

这种失调关系在北极地区也显而易见。中国宣称自己为“近北极国家”,但美国和北极地区其他国家不明白中国的意思,于是胡乱猜测:中国下一步会不会在北极地区提出领土主权要求或者其他权利要求?中国会不会对北极国家和北极事务指手画脚?但是《中国的北极政策》明确写道:“北极域外国家在北极不享有领土主权”,“近北极”就可以理解为中国是北半球国家,距离北极较近,对北极地区感兴趣,而且受北极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同样的质疑也体现在美国推动《防止北冰洋公海无管制渔业协定》上。美国真的是保护北极地区环境吗?还是在保护其北极水域潜在渔业的同时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限制中国利用北极地区的资源?或许这个协定只是第一步,将来会不会有更多更严格的措施将中国排除在北极之外,将北极变成北极国家的北极?

值得庆幸的是,就北冰洋公渔业协定这一案例而言,中国、美国、欧盟和其他七国克服了相互之间的猜忌,就至少16年内在该地区禁止商业性捕捞达成一致意见,并打算制定一个联合科学计划,研究这些远离人类活动的水域的生态结构和环境。当然,要使协议的思想付诸实践还任重道远,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目前各方一直秉持合作精神来应对未来的诸多事务。

然而,在其他问题上,误解仍然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冲突。比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批批大规模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全球各地展开。“冰上丝绸之路”是该倡议的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涉及到北极东北航道及其相关的铁路、河道、港口等等。这是中国试图主导这些地区还是邀请其他国家共同参与改善全球贸易条件?

美国国务卿彭佩奥宣布中国是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竞争对手”,并指责中国试图在北极建立军事存在。与此同时,中国人看到美国海岸警卫队最近发布的《北极战略展望》,公然写着中国对北极地区的规则秩序构成威胁。彭佩奥真的预见中国海军会进驻北极地区吗?还是他的言论只是当下中美关系裂痕下的组成部分?美国海岸警卫队真的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北极利益构成威胁吗?还是为了迎合特朗普政府的需要而调整其北极战略框架,以便获取更多的经费?

 

 

 

如果我们忙着纠结“近北极国家”、“战略竞争者”等这样的词汇,就很难准确地了解对方的志向和想法。两国在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误解。中国的国有企业是独立的企业还是政府的工具?中国表示对跨阿拉斯加天然气管道感兴趣,是一种承诺还只是为了避免阿拉斯加人民失望而礼貌地、客气地推迟公布企业决策?汉语中没有与“平民”(civilian)对应的词汇,使中国人很难区分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执法角色和平民角色。

最近在上海召开的北极圈中国分论坛上,阿拉斯加州的美国参议员丽萨·穆尔科夫斯基表示,只要中国在既定的国际规则(比如承认北极国家的领土主权)中对自己的意图和行为开诚布公,她对中国在北极的投资表示欢迎。穆尔科夫斯基的演讲发生在本周早些时候蓬佩奥在芬兰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申明之后,这既受中国人的欢迎,又令他们一头雾水:美国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实际态度到底是什么?实践中又意味着什么?

尽管中美两国在北极地区确实有可能跟在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机会的竞争,但两国也有诸多共同利益,比如双方都支持航行自由原则,并认识到高标准对北极水域航运安全的重要性;两国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部分是因为格陵兰冰盖融化带来的北极海冰减少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两国将宝贵的资源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转移到不必要的冲突上,这对两国及其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并不是唯一可能的互动模式。个人和国家可以采取诸多手段来了解彼此,分析对方的行动和言语,澄清疑惑或消除威胁。中美两国可能并不完全同意对方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但双方可以采取措施,寻求共同利益,消除误解。

我们可以交流和互动,而不是暗中猜测和不信任。交流和互动通往光明前程,可以给双方带来合作和互利。暗中猜测和不信任将导致冲突流血和物质损失。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我们期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我们将会得到的结果,我们想避免一战,就有可能得心所愿。北极问题值得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有效沟通,增进信任和了解,最终实现互利、合作、共赢。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021-65982200 E-mail:webmaster@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