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北极:建立“第二轨道外交”
发布时间:2017-06-12        浏览次数:258

       五月是中国极地政策的繁忙之月,最重要的事件是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是中国首次举办南极协商会议。此次会议为北京宣传和阐明其发展中的南极政策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此次会议期间,发布了有关中国南极政策的政府报告。并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这将为扩大中俄在南极的研究合作打开大门。

       在会议期间,中国官员还强调了南极条约体系的重要性,呼吁在该地区继续开展和平合作,并表示将遵守和尊重南极条约框架,不计划在南极开展采矿作业。

       同月,中国还在港口城市大连举办了一个重要的北极非官方会议(或“第二轨道外交”):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大连海事大学主办,是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于2013年在上海成立以来的第五次会议,汇集了来自中国和北欧五国北极事务方面的专家学者,此外,包括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在内的其他北极国家的代表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面向未来:北极发展和保护的跨区域合作”,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北冰洋及其周边地区的持续影响,以及该区域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的召开正值芬兰接替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该职位将于2019年移交给冰岛。在会议开幕式上,芬兰北极事务高级官员雷内•索德曼(René Söderman)概述了芬兰未来两年的北极政策:环境保护,连通性(包括发展区域通信和数据服务),北极气象与海洋合作,以及促进区域教育活动。

      在圆桌会议中经常提到饱受争议的区域油气资源开发,最显著的是西伯利亚正在进行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该项目与中国合作,主要机构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丝绸之路基金。然而,会议也讨论了许多其他可能受到北极开放影响的行业,其中最重要的是航运业。

       俄罗斯北部北方海航线的运输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就趋于平稳,但中国和北欧政府对未来北极航运的发展仍然抱有很大的热忱,不仅是北方海航线,随着北极冰的持续融化,其最终指向北冰洋中央航道,该航道将削减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航行时间和成本。

       虽然北方海航线被认为不太可能实现与诸如印度洋等主要南方航线相同的全球重要性,但仍有诸多关于北极何时会成为海运贸易必不可少的辅助路线的猜测。在会议期间,大连被评为未来的北极港口城市,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也是在大连建造并于近期下水的。除了讨论北方海航线的海上交通外,还讨论了包括铁路和公路在内的陆上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最近宣布的中俄联合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及其周边建造铁路网的计划。

       此次会议上讨论的北极其他新兴的经济领域还包括北极旅游业,其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冰岛旅游。例如,格陵兰岛由于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以及具有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的潜力,而被认为可能是一个新的旅游中心。此外,旅游业被也视为冰岛摆脱对海产品业的依赖,使经济更加多元化的途径。北极容纳新的数据中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也是一个主要的讨论话题。

      渔业是此次会议中另一个重要的经济话题,不仅是因为北极渔业具有扩大开发的潜力,而且也因为对当地海产品资源开发充满担忧,特别是位于类似“甜甜圈”状的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北极洋中央海域,将于未来几年在夏季开放捕鱼。中国与“北极五国”(即北冰洋沿岸五国)、欧盟、冰岛、日本和韩国一道,坚持2015年7月签署的《奥斯陆宣言》(Oslo Declaration),该宣言旨在规范北冰洋中央海域的捕鱼活动。

       作为中国在北极地区多元利益和政策的一部分,它一直支持中国与北欧国家在研究和教育交流领域建立进一步的联系。前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拉格纳•格里姆松(ÓlafurRagnarGrímsson)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发言人,甚至提到了北极对天文学研究的潜在贡献,因为该地区是空间观测的理想位置。今年,中国和冰岛研究小组在冰岛北部合作建立的极光观测中心开幕。

       会议的另一个主要议题是北极有可能以各种方式被纳入北京新兴的“一带一路”贸易举措之中,这些举措旨在将中国市场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主要伙伴联系起来。如果未来北极航线对跨区域航运来说变得更加可行,那么将有更多关于北极可能会更加正式地被纳入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和项目的猜测,中国学术界最近已经提出最终形成“一带一路一圈”政策的建议。北极地区已经有中国的合资企业,它们可以成为更大的“一带一路”进程的一部分,包括在北欧北部挪威扬马延岛(Jan Mayen)地区进行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测,以及在格陵兰岛开采稀土元素。

      下一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将于2018年春在特罗姆瑟(Tromsø)举行,这是中国与挪威外交关系进一步改善的信号(尽管如此,正如本次会议所指明的,两国北极科研双边合作基本上没有受到2010-2016年中挪外交关系冻结的影响)。

      正如今年一位发言人所说,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正在走出初期阶段,似乎准备要在中国的北极“第二轨道外交”以及整个区域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Marc Lanteigne是新西兰奥克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国防与安全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Defence and Security Studies)的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东亚和极地事务。

(转自  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

来源:The Arctic Journal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021-65982200 E-mail:webmaster@tongji.edu.cn